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魂欲归故里,鉴以斩其荆——裴多菲遗骨亲缘关系鉴定专题

来源:司法鉴定中心 发表时间:2015-04-22 00:00:00字体大小:

 导语:2014年9月,匈牙利裴多菲委员会主席莫尔毛伊.费伦茨向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司鉴所)发出委托,要求为一段经人类学考证的裴多菲遗骨和两份与裴多菲存在母系遗传关系的后代血样做亲缘关系鉴定。2015年2月5日,检材送至司鉴所,鉴定伊始。3月6日,鉴定报告正式出具。3月9日,委员会主席莫尔毛伊.费伦茨专程赶赴司鉴所领取鉴定报告。匈牙利时间3月13日,委员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就裴多菲遗骨认定召开技术研讨会议,司鉴所专家应邀参加。

 


裴多菲像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匈牙利诗人、民族英雄裴多菲.山道尔(1823-1854)的《自由与爱情》。他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裴多菲作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领袖之一,于匈牙利人民,是一面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旗帜。其生死之谜,一百多年来流传着各种版本。有人说他战死在瑟什堡战役中,有人说他被俄国人俘虏,还传说有人在西伯利亚看到过他的坟墓。而这些传说都有文献资料的记载,因此争议一直未停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家莫尔毛伊.费伦茨获得政府资助建立裴多菲基金会,并一直致力于解开裴多菲的生死之谜。在获得西伯利亚发现裴多菲坟墓的消息后,委员会组建了一支由匈牙利、前苏联和美国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于1989年前往西伯利亚,寻找墓地下落。因年代久远,墓穴地表痕迹尽失,考察队几经周折,在先后挖开了二十多座墓穴后,终在位于西伯利亚巴尔古津诺村的一处墓穴中有所发现。因为众所周知裴多菲生前头颅形状特殊,而且长有一颗很显眼的虎牙,这两点特征与墓穴中挖掘出的头骨完全相符。随后,匈牙利、前苏联和美国的人类学专家对遗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遗骨的其他特征显示与保存下来的裴多菲画像、服装以及各种文字对其生前的体征描述完全符合,因此断定该遗骨极有可能为裴多菲。为进一步获得更为可靠的科学支持,此后,考察队将遗骨先后送往美国、瑞士等国的专门研究机构,谋求进行DNA检测,但二十五年来,DNA检测上始终无法得到满意的亲缘考证结果。尽管委员会又查找到有关裴多菲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的军事档案,但其遗骨之谜仍然陷入僵局。

 莫尔毛伊.费伦茨在与中国的商务往来中,偶然听朋友谈及司鉴所,称之为中国近代法医学的发源地,是司法鉴定的顶尖机构,聚集了大批顶尖人才,经常解决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随后,委员会开始关注司鉴所特别是法医DNA专业,发现其在复杂亲缘关系鉴定技术上屡有创新与突破,委员会还在国际知名专业杂志上查找到司鉴所发表的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委员会派专人到司鉴所实地调查,并与中国多家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最终慎重地选择委托司鉴所进行鉴定。

  裴多菲委员会提供给司鉴所做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的检材,仅是一块1989年在西伯利亚挖掘出土的疑似裴多菲的遗骨和两份裴多菲后代血样,鉴定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司鉴所法医物证室克服种种困难,检验过程一波三折。

 


图解复杂亲缘关系鉴定


 

 首先,被检遗骨年代久远,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陈年骨骼概念,提取DNA的难度极大。骨骼的DNA主要来源于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但陈年骨骼中DNA含量少且高度降解,给提取DNA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法医物证室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认真比较和分析了现有各种骨骼DNA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经验,制定了多套方案同时进行。适当增加取材量对成功提取DNA和后续分型是必需的。通过仔细观察送检腿骨,发现骨松质几乎干涸且嵌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因此,唯有选择骨密质作为提取检材。骨密质结构非常致密,且具有一定厚度,但是这种致密结构在保护DNA的同时也给骨细胞的裂解带来困难。研究小组也考虑到受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骨骼中的糖蛋白等蛋白质极有可能和DNA产生亚甲基化学交联,从而决定用胍盐、尿素等作为DNA交联强有力的剥脱剂,意图促进DNA从蛋白上释放。攻关小组采用了经过改良的骨骼裂解前处理方法结合硅珠法成功地在腿骨检材中提取到了基因组DNA。

 其次,比对样本的性状不理想。用于比对的两份与裴多菲存在母系遗传关系的后代血样,提取时间为2008年3月25日,2014年9月4日到达上海后,一直在常温状态下保存至2015年2月5日才送到司鉴所。在常规Chelex法提取DNA失败后,研究小组采用离子交换法从血样中提取到了DNA。

 再次,复杂的亲缘关系使DNA检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困难。由于本次供比对的样本是与裴多菲存在母系遗传关系的、相隔六代的两个女性后代血样,血缘关系过远导致常染色体遗传信息无法发挥作用,只能进行线粒体DNA检验。为得到可信的检验结果,攻关小组对线粒体DNA测序结果进行了反复验证和正反向比对。

 最终检验结果提示送检腿骨与血样间具有较近的生物学关系,在客观上支撑了该遗骨极可能为裴多菲本人的这一事实。

 



莫尔毛伊.费伦茨仔细阅读报告内容


 

 裴多菲委员会主席莫尔毛伊.费伦茨获悉初步结果后,连夜赶赴上海,于3月9日上午取得鉴定报告。莫尔毛伊.费伦茨仔细阅读了报告的每一页内容,当看到报告呈现的客观检验结果和检验分析后,神情颇为激动。在与司鉴所所长沈敏研究员会谈时,莫尔毛伊先生动情地说:“二十五年来,我到过许多国家,其中包括美国、瑞士等,委托过数家司法鉴定机构对这份样品进行DNA检验,都因为送检遗骨年代久远以及亲缘关系复杂而没有进行下去。这次获得贵所的帮助,从190多年前的遗骨中得到了遗传信息,工作人员高超的技术和专业水平令人敬佩,今天还亲眼目睹了贵所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一流的鉴定服务,着实令人信服!”沈敏所长感谢莫尔毛伊.费伦茨主席对研究所的信任,并表示,研究所将对遗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为遗骨确认继续做出积极的贡献,也希望能够与裴多菲委员会有进一步合作。

 



莫尔毛伊.费伦茨展示考察队1989年在西伯利亚的发现


 

 匈牙利当地时间3月13日,裴多菲委员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就裴多菲遗骨认定召开了技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人员有裴多菲委员会委员、人类学家、传记作家以及裴多菲后代等。司鉴所李成涛研究员和边英男博士受邀参会。会议同时还吸引了全球多家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到来。会上,裴多菲委员会有关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发现线索以及在西伯利亚寻找遗骨的过程,人类学家介绍了遗骨认定的人类学特征及结果。李成涛研究员代表司鉴所介绍了本次DNA检验的情况。会议气氛热烈,在场的媒体记者对中国参与的本次DNA检验工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后,李成涛研究员分别与裴多菲传记作家和裴多菲后代进行了深入交谈,进一步了解裴多菲的家族谱系。裴多菲委员会表示,他们还会将更多的后代样本送至中国司鉴所进行检验,并将促进匈牙利科学院与司鉴所的合作,在裴多菲遗骨的DNA检验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成涛研究员(右二)、边英男博士(右一)应邀出席研讨会


 

 结语:陈年遗骨鉴别向来是世界性的难题,众多的客观因素例如时间、环境、技术等都会对认定产生影响。裴多菲之于匈牙利人民,是自由与民主的象征,裴多菲委员会长年致力于能将他们1989年在西伯利亚的发现——挖掘出的遗骨,通过多方面的科学论证,确定是否为裴多菲本人。二十多年的研究中,有人类学的考证结果,也有历史文献档案的记载,虽经多国数家机构的检验但始终缺少生物学上即法医遗传学方面的科学证据。因此,在异乡漂泊百余年的裴多菲,始终未能“衣锦还乡”。如今,委员会的心愿终于有望实现。


(本报道转自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网站)


Copyright© 山东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